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記者在南京博物院歷史館看到一件東漢時期的“紡織圖畫像石”,不僅可見漢代的紡織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這件畫像石的畫面共分為四層,每層內容并不一樣。記者從南京博物院了解到,此畫像石是江蘇泗洪出土,第一、第三、第四層分別表現迎賓、烹飪、祭祀等內容。第二層是“紡織圖”,雕工精湛,圖像清晰,反映的是當時紡織生產的情況,是漢代紡織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也是江蘇北部地區迄今出土最為精美的畫像石之一。
畫面上總共有三個人,左邊為一女子,右邊為兩男子。南京博物院志愿者鄭青告訴記者,這幅畫并沒有相應的文字記載,據一些學者考證,這幅畫刻的可能是“曾母投杼”故事。
據《戰國策》記載: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痹又冈唬骸拔嶙硬粴⑷??!笨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逼淠干锌椬匀粢?。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逼淠笐?,投杼逾墻而走。
根據曾參的賢德,母親應該不會相信這樣的話。但是有三個人懷疑曾參殺了人,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因此,訛傳一再重復,就可能以假充真,使人深信不疑。
畫面上,左邊坐在織機上的婦女是曾母,中間跪著的少年是曾參,右邊站著的男子為“讒言者”。不過,此圖刻畫的并不是曾母“逾墻而走”,而是改為曾母怒斥曾子,投杼于地。
此圖采用東漢中晚期盛行的平面淺浮雕技法雕刻而成,也就是先將石面磨平,在上面繪制墨線畫稿,再經過雕刻、修整,最后局部設色。人物衣冠有別,表情各異,神態生動;而器具,大如織機,小如梭杼,也雕刻精細。
記者了解到,東漢時期的“紡織圖畫像石”,徐州博物館內也有多件。
一件東漢的“紡織圖畫像石”為邳州龐口村漢墓出土,該畫像石雕刻技法為淺浮雕。淺浮雕是與高浮雕相對應的一種浮雕技法,所雕刻的圖案和花紋淺淺地凸出底面。
畫面分上下三層。上層刻三位婦女調絲、紡線,紡好的三團絲線懸掛在房檐下。中層為樂舞圖,左側一人在音樂的伴奏下作長袖舞。右側三名樂師正在彈奏。下層刻車馬出行。
一件東漢的“紡織圖畫像石”為徐州銅山縣青山泉散存(散存意為可移動的文物,民間流散)。專門研究漢代畫像石的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潘飛告訴記者,該畫像石雕刻技法為淺浮雕。畫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四位婦女調絲、紡線,紡好的絲團懸掛在房檐下。畫面左側,是一位女性坐在織機旁邊,在紡織的間隙,正轉身接抱另一位女性遞送過來的嬰兒。右側有兩位女性紡紗勞作。圖中織機的樣式為腳踏斜織機。
下層建筑內二人坐于榻上閑談,旁刻車馬,亭上刻有兩只鳳鳥,象征吉祥幸福。上邊和左側邊飾幔紋,下側邊飾齒紋。
漢代紡織分為官制和民間兩種,這幅紡織圖再現了當時漢代徐州民間尋常人家紡織情境,可以看出絡紗、搖緯、織布的紡織全過程,生活氣息十分濃厚。圖中出現的踏板織機是華夏民族引以為傲的偉大發明,后來經由“絲綢之路”逐漸傳輸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在這項技術上,西方落后于中國四百年,到了十三世紀,歐洲才開始廣泛運用。
潘飛告訴記者,紡織圖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補充了史書對紡織具體操作記載的不足,畫像石上面的織布機樣式相似,說明在兩漢時期我國不僅有養蠶和絲織業,其規模和織機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