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棲霞區寅春路的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丁家莊院區即將為患者服務。院區漂亮壯觀的外表下藏著“綠色秘密”——施工過程全程綠色;綠色建材設計使用率達90%以上,防水材料及衛生潔具均使用綠色建材,達到節水等級二級要求;住宅外墻保溫材料采用石墨復合保溫板,實現良好的節能降耗效果。作為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市級試點,該院區處處體現著綠色低碳理念。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去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碳”工作的重要論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低碳城市試點為主線,加快構建低碳發展政策體系,繪就“綠色生態”城市底色。
著力提升老百姓環境幸福感
藍天白云是老百姓對環境質量最直接的感受。去年,我市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河湖、清潔的土壤,都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環境幸福感。
截至2022年12月27日,全市PM2.5濃度為2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并列全省第三。全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0.1%,同比減少1.9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七。
去年,我市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領先,省考以上入江支流全部達標,42個國省考斷面累計均值水質優Ⅲ比例達100%,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
土壤生態保護有序開展,土壤污染修復持續推進,完成地下水污染分區劃分,將原有7個“十四五”省控地下水監控點位優化調整為17個。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標。2021年10月,我市啟動首次全市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次摸清了我市的生物多樣性家底:已累計完成1828個樣線、86個樣地、6394個樣方、684個樣點的野外調查工作,目前共調查記錄到846種植物、324種陸生脊椎動物、636種昆蟲、579種水生生物、145種大型真菌,合計2530種物種。
去年,我市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環境問題,堅決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各項整改工作達到序時進度,并以整改為契機,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加快雨污水管網清疏,攻堅交通噪聲、油煙擾民等問題,環境信訪投訴辦結滿意率達歷年最高。
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
去年9月,長江江蘇段江豚科考工作啟動??瓶缄爢T出發第一天,就在南京段水域發現了江豚;科考過程中還曾觀測到母子豚嬉戲。
“微笑精靈”江豚是長江南京段水環境提升的見證者。為了這抹“微笑”,我市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去年9月29日,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和安徽省馬鞍山市協同制定的《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分別通過江蘇省和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當年10月24日起同時施行。
本次協同立法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協同立法,也是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南京和都市圈流域城市一道,針對各類“長江病”追根溯源、系統治療,不斷破解水體治理等難題,推動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去年,我市堅持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按期完成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省級銷號,沿江完成濕地修復1600畝、礦山生態修復255萬平方米,全市完成綠化造林1.6萬多畝,超額完成2054個入河排污口年度整治任務,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100%。
“長江傳奇”號游輪和其所處的幕燕濱江風貌區,承載了厚重的長江文化“家底”。兩年來,該片區通過“江岸聯動”,不斷挖掘長江文化,打造長江主題游線,成為市民游客鐘愛的打卡地。
長江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擁江發展的古城南京正積極行動,努力走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前列,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的璀璨明珠。
接下來,我市還將繼續全面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持續推進沿江產業轉型轉移、岸線功能調整優化,嚴格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塑造“一帶十片、兩環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嚴格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實施江豚、洲島和濕地保護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去年9月,高淳區國華水草栽培專業合作社成功獲得高淳農商行發放的100萬元貸款,這是全市首筆“GEP生態價值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雙碳”戰略之下,良好的環境質量正不斷創造經濟價值。
去年5月,南京鋼鐵煉鐵事業部第二煉鐵廠5號高爐率先達到噸鐵510千克燃料比攻關目標,在維持原有產能基礎上噸鐵降低了20千克燃料消耗。這20千克來自生產流程上的工藝、結構優化,通過節能,實現降碳。
這兩個案例,是我市去年以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生動實踐。作為碳排放總量居全省第二的重工業之城,我市正以高度政治自覺,扛起建設“雙碳”城市的使命擔當。
去年,我市編制出臺《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綠色低碳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年度推進碳達峰工作要點》等文件,著力構建“1+3+12+N”低碳發展政策體系。按照“存量減碳、增量低碳、碳資源化”方向,“一企一策”推動“兩鋼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新建“兩高”項目源頭把控。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去年夏天我市遭遇極端連續高溫天氣,電力運行經受住創紀錄負荷考驗,光伏總容量保持兩位數增長。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我市將堅決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古都,讓城市處處彰顯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發展之美、城鄉宜居之美。
來源:南京日報